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题专区
《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开题报告
字体【 】 【发布日期:2016/11/19】 【来源:xfx】 【阅读次数:次】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所谓现代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的、具有公民美德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质是使国民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怎样做好国家主人的教育。现代公民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人权教育、爱国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守法教育、习惯教育、诚信教育、理解教育等,使公民在全球化时代中具有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公民知识及参与技能等。要受教育者成为好的接班人和好的建设者,首先要使之成为好的公民,成为现代合格的公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发展的需要,我国早在20019月就制定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第一次从公民的角度在道德方面开展的教育,旨在通过开展现代公民教育,以更好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和全面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建设。

我区在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申报的“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实施研究”的课题,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也是对未来社会主人培养目标的一个发展定位。

   我校根据国情、校情、生情等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拟定本课题。其中,主题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载体,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开展本课题研究,目的是借助主题活动,探索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模式,以避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习惯养成教育中重说教轻实践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中盲目的弊端,更好形成我校优良的校风学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意义

1、时代发展的需要

要成为现代合格公民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的素质为基础,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为人、为学、为事方面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更是着眼于人的一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常规性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2010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推进未来十年教育科学发展提出了关于学校要注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的重要论述,“其核心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学校进行良好习惯的教育,不仅是在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人才培养的需要

中外许多大师级人物都十分重视学校良好习惯的教育: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孩子拥有一种良好的习惯”,英国著名哲学大家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等等。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对世界800位科学家跟踪30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凡有大成就者,80﹪都不是智力异常发达者,而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决定学生优秀的重要因素。因此,好习惯的培养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

3、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市区北一环附近,随着北部各所中学的建立及崛起,学区内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客观上造成了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加之,随着来自四面八方进肥务工人员的增多,我校生源绝大多数则来自这个群体,他们入学前的生活、学习习惯多数较差,加之不少留守孩子或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常规管教,良好习惯的形成不甚理想。家长或望子成龙,但教育无方;或工作奔波,教育无时;或宠爱过分,教育无效。当然,也有我们教育自身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说教多,行动少,效果不明显。有不少学生由于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好习惯,一旦上了中学,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只会抱怨之前教育的缺失而无计可施,这些无法回避的现实,使我校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此时,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对学校的发展重新定位便显得尤为重要!

4、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等道理。近年来,区教体局十分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求学校在各个方面都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将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近期,我校针对良好习惯养成的学生及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中我们发现在为人要诚实守信、为事要认真积极、为学要刻苦爱学等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有鉴于此,我校希望通过主题活动构建一种关注人的发展、既行之有效、又让学生终身受用的教育模式,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真正的发展与提升即“修好行、守好纪、读好书、健好体”。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使儿童养成“公正”“节制”和“勇敢”等美好德行;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认为,习惯在儿童的道德培养和教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是一种有效的道德资本;美国的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认为“只有拥有良好品行习惯,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才是最有教养的人”。科尔伯格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其理论精髓是“认知——发展”,这种理论要求教师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陈鹤琴先生、孙云晓先生分别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健全的合格的公民”、“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良好习惯完全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和培养而拥有的”等;王啸在《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一书中也谈到“人是教而育之”的精神内核等。现代各国在珍视传统、适应现状的基础上,均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新举措来加强学生的习惯培养,像日本、韩国和美国都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并将养成教育真正渗透到日常实践活动中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世界公民的目标,其中强调:不能只强调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要从实践活动入手,探讨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以顺应公民教育的教育宗旨。

    以上这些都阐明了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为我们佐证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也为我们试图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孩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内化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虽涉及到做人、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但我校课题研究是着眼于学生“修好行、守好纪、读好书、健好体”四方面的习惯。为此,学校紧密结合校情和生情,努力创设并形成“1345养成教育特色模式即: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一条核心主线、以三个年级为梯度训导、以“四个方面”(修行、守纪、读书、健体)为总体目标、以“五个结合”(与美化环境相结合、与常规管理相结合、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与重大主题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为育人抓手,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管理、教学研究、家长学校等活动载体,采取“目标分解,分段训导;纵横关联,分步推进”的原则,做到月月有重点,周周有检查,力求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学生文明守纪习惯养成的研究。(养成遵守公德、严于律己、仪表整洁、礼貌待人等习惯)

   2.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养成听、说、读、写、思等习惯)

   3.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健体习惯养成的研究。(养成讲究卫生、热爱劳动、乐于锻炼、注意安全等习惯)

四、课题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学校要紧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一主线,努力依靠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长期坚持不懈地渗透于学习、生活等相关领域之中。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调查我校中学生目前行为习惯的状况、以及不良习惯产生的深层次根源;

    2.研究如何开展主题活动,以有效促进学生“修行、守纪、读书、健体”四方面习惯的形成与固化。

    3.研究如何联手家庭、社会等,共同开发养成教育资源,寻找教育策略,矫治学生诸方面的不良习惯。

(二)研究类型

    1.探讨活动的组织形式。按活动方式划分:班级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按活动内容划分:主题活动 、交叉式主题活动、并列式主题活动、辐射式主题活动等。

    2.探讨活动总体方案设计。要讲究严密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延续性。

3.探讨恰当的教育方法。如榜样示范、制度约束、强化训练、个别谈话、因材施教、自我教育、重视表扬,等等。

五、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文明礼貌、学习卫生、劳动安全等各方面存在哪些优、劣习惯,找出问题最突出的若干方面;调查教师、家长对习惯养成的认识,了解学生习惯的现状,及其在家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开展归因分析。

2.访谈法

   通过对学生、家长的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形成根源,得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和策略,并将意见记录下来。

3.文献研究法

  收集、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对各种习惯及主题活动方面的论述加以分析、综合、归纳,梳理出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并建立假说。

4.行动研究法。

  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利用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习惯,促进良好的风气的形成。还可根据教育、教学中的主题实践研究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成果,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措施

 1.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工作指导。

 2.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培训、研讨和总结制度。

 1)每双周组织学习一次,对教师进行研究培训。

 2)每月一次的研讨会制度,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和解决。

 3)适时进行阶段总结,随时跟踪研究进度。

 3.建立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制度及课题指导材料的保管、借阅制度。

 4.学校给予时间、物质、经济保障。落实研究所需的软、硬件资源及设施。

七、拟创新之处与难点

(一)创新之处

 1、全面系统地研究义务教育现状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探索有益于新时期初中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科学举措,并结合中学生行为教育的实际状况,积极建构全员育人的德育模式及其保障机制。

 2、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提供一些适合中学使用的实实在在的案例,并加以提炼和推广。

(二)研究的难点

 1.怎样将养成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融合得更紧密。

 2.系列主题活动的选定往往缺少系统性,如何有效开展和推进?成为一种困惑和难题。

 3.家庭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有着重大影响。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法缺失,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关心力不从心,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4.需要学校、家长全员支持和联动;家长认可、教师理念更新,需要一个过程和理念转变;还需要学校共同长期坚持等。

八、课题研究阶段及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44月—20146月)。主要工作是:统一思想,学习理论;设计方案,健全机构;成立课题组,培训教师;完成《申报、评审书》填写,准备开题等。初步形成的材料为: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49月—20156月)。主要工作是:

    (一)20149月——20152月:实施研究方案。问卷调查,明确定学生现状及其优劣习惯成因;邀请专家指导,明确主题活动,总结活动成效;写出相关报告,进行阶段性小结。

    (二)20153月——20156月:反思效果,归纳成功经验,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调整和改进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59月—201610月)。主要工作是:

汇总材料,找问题,寻规律,形成终端研究报告、论文集;接受专家评估验收。

九、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

   主要是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典型案例或论文、教育叙事、阶段性研究报告,以及学生习惯的评价结果。(2014.4-2015.6

 2.最终研究成果:

1)主体研究报告《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2015.9-2016.10

2)主题活动案例集。

 3.最终成果转化:

  1)在校内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指导本校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得到,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校校风有明显改善,为同类学校提供可行性经验。

十、保障措施

 1.专家指引

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本课题邀请合肥师范学院陈宏友教授、庐阳区教研室张莉主任等担任课题专家组总顾问,并设立专家组课题组教师团队组的课题研究网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序性。

2.优化团队

课题组由范成琪校长、副校长李恒、刘瑞林组成课题核心组,由学校中层组成专题研究组,并由年级长、班主任、教研组长、课任教师组成科研骨干积极参与研究,实施和协调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负责对本课题的确立以及研究的监控,承担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解决实验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宣传推广研究成果等。学校将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经费、时间、人员,培训实验队伍,确保课题研究计划顺利展开。

本课题组成员有较好的师资配置,为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证。

3.强化制度

 学校将强化学习制度、研讨制度、材料整理汇总制度和激励奖惩制度等。围绕所承担的课题,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课题研究协调会;及时填写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表,及时了解研究的相关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通报各阶段课题进展情况。努力营造协作科研的氛围,达到同实践、共探索、齐提升的目的。同时,落实课题研究预算的专用经费,对参与研究成员进行补助和奖励。 

十一、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主要负责人

1)姚剑: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有多篇文章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曾主持过多项课题研究。

2刘瑞林: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曾一直负责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对德育活动的策划、组织等,富有一定经验和研究。

3)李恒:业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主持过多项课题研究。

2.课题核心组成员: 

   中层主任和骨干教师。

3.专题研究组成员:

   各年级组长、各班主任、各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负责班级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和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附: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

1)姚 剑:负责课题的总设计,统筹课题的整体运作和阶段推进工作。

2)刘瑞林:负责各类问卷调查和反馈、学生主题活动的管理及相关资料的分类指导工作。

3)李  恒:课题的前期组织、撰写课题的实施方案、开题报告、课题实施等。

4)张克虎:负责校内外德育主题活动方案(预案)的制定、实施、小结及课题各阶段问题的收集与跟进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等。

5)刘皖:负责各科教师主题课的开展、教学设计,收集师生成长的案例集(故事集)、论文集整理等。

6)盛琼:负责课题的实施如:组织课题的访谈、研讨、改进,以及相关材料汇报

7)高翔、刘海军:负责主题活动精品课的教学、学生主题活动的指导等。

8)夏发祥:负责课题的影像收集撰写课题阶段报告、结题报告等。

9)姚大明:课题的新闻报道、会议记录的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活动的接待等。

10)郑家法:负责校内外团队主题活动的方案、组织、小结,及课题各阶段问题(家长、学生评价)的收集与跟进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等等。

11)高乾鹏:负责教师参与课题的整个活动协调和服务工作,收集教师的建议、策略等。

12)贾德满、孙素芹:负责开展各种活动的后勤保障(场地、设备等)、经费管理及其相关资料收集。

(13)马朝全:建立、完善和更新课题网页及课题相关技术服务等工作。

 

 

 

 

 

 

 

 

 

 

 

 

 

                                             合肥市第47中学课题组

  2014-6-16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 合肥市第四十七中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0000608号  教育网站编JXQZ075号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地址:合肥市庐阳区五河路227号  电话:0551-5600799  邮编:230041